欢迎您登录沈阳纪检监察网!
季云快评 | 执法者何以成了“出气筒”?

  昨天写了篇交警抱摔女子的言论,主要说公民该遵纪守法,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不能无理取闹。对执法者而言,只要按“标准”行事,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一位很有见地的同事赞同笔者观点,同时又提出一个新问题:过去执法者和群众发生矛盾,为什么网友大多站在群众一边,一窝蜂地怒怼执法者?而今风向大转,群众力挺执法者成压倒性趋势,诸如交警抱摔女子事件、警察夫妻打人事件等,又是什么原因?笔者深受启发,觉得有必要理性分析一下,以更好地维护执法执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一步融洽政群关系、警民关系。
  其一是认知错觉。同情弱者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而执法者与群众发生矛盾,在一些人的眼中强弱分明,会产生认知上的错觉,下意识地认为错必在执法者,不假思索地选择站在群众一边。其实网友帮百姓说话并没有错,也都懂得“向理不向人”。可现实是,过去一旦遇到矛盾纠纷,再有个“掐头去尾”的照片或视频,大批网友便会“血性”战胜“理性”,“正义之言”发出去再说。而舆论强势一旦形成,再想扭转就很困难了。如此,拿执法者当“出气筒”便成了惯性。
  其二是因应错乱。如今是科技时代,信息的传播相当迅速,而且渠道相当广阔,手段相当丰富。一些执法部门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遇到突发事件相当慌乱,应对更显错乱,不论事情真假对错,想的只是如何尽快平息事端,以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哪怕自己受点窝囊气。这样的想法可能没错,但往往事与愿违。有的本来自己有理,却不能通过正常渠道以正视听,理性的声音传播很弱,甚至传播不出去;有的本是正常执法,却不敢理直气壮地加以说明,生怕哪句话说错了被抓住把柄,如此会让人觉得你心虚;有的自己存在过失,却不愿加以客观说明,给大众一个必要的交待,甚至干脆当个闷葫芦,来它个一言不发。那些不能顺应时代展的舆情处置,许多情况下都会相当被动,致使执法者的形象受到损害,带来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
  其三是导向错位。舆情处置学问很深,执法者严于律己是第一选择。应该相信,我们的执法者绝大多数是敢于负责的,也是依规办事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公正执法和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出现一些纠纷当属正常,有些分寸把握不太准也得理解。然而有的上级部门却不担事儿,在导向上也有些错位,一遇问题要么先发个公开道歉声明,要么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子打在执法者身上。虽然你的态度看似积极诚恳,但群众却坚定了之前的认知,“果真是你的错”。这对有的人来说是理解万岁,对有的人来说却是火上浇油。等你发现执法人员完全在理,发任何声明、作任何解释也没人愿信、没人爱听了。如此,一些执法者心有余悸,不敢触碰敏感问题,甚至不敢抛头露面,以致有些事件发生后,网友会自然联想到“协管协勤”,削弱了执法的权威和力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得不到有效维护。
  而今网友力挺执法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对待舆情要坚信“真、理”二字。所谓“真”,就是要追求真相、提供真相,群众自会明辨是非。上述两起“警察事件”,都是求真的“标准件”,都为舆情的扭转作了很好的示范。所谓“理”,其一是相信道理,力求以理待人、以理服人,坚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二是相信法理,只要坚持依法行政、敢于依法行政,必会得到广泛支持,必能占据舆论的制高点。
  当然,对待群众的不同主张,只要在法律的框架之内,还是要更多地以理相待、以情相待,多一些柔性执法,不能“一管了之、一拆了之、一罚了之”。同时尽量做好后半篇文章,尽量避免矛盾反弹和次生舆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