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书法家、诗人、文学家。他的书法精妙,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词》等。
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曾主持制定《黄氏家规》,共20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他本人在晚年也留下一篇《家戒》,以几十年的所见所闻,反复向儿孙们说明一个道理:家和则兴、不和则败。
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 遗金满籝常作灾
在江西的西北方向,有一条美丽的河蜿蜒流过,这条河就是修河。有着“华夏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双井村,便坐落在修河上游的修水县杭口镇。
双井村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据史料记载,仅宋朝一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双井村,何以能走出如此多的进士、造就如此多的人才呢?这要从黄氏族人的先相黄中理、黄庭坚说起。
黄中理,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曾祖父。他重孝行道、重文讲礼,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曾主持制定了20条严厉的家规,称为《黄氏家规》,为双井黄氏的兴旺发达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黄氏家规》从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面,对黄氏族人的行为举止进行了明确规定,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又指出“读书乃诚身之本,显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黄氏家规》不仅被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视为典范,世称“黄金家规”。
黄氏的家规家风不仅造就了双井黄氏的繁荣,而且由一村一乡辐射到一县一州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代修水县就有进士160位,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的当属黄庭坚。
黄庭坚从小聪颖,好学上进。5岁时,即能背诵儒家“五经”;7岁时,便能写出“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的诗句;15岁时,黄庭坚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在外游学为官,黄庭坚都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后来他在《初望淮山》诗中真切地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
在外游学多年后,黄庭坚终于回到了家乡,终日尽心侍奉母亲。他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使用的马桶,从不间歇。母亲看他如此辛苦,难免有些于心不忍,便劝阻儿子不要再这样做。黄庭坚说,堂堂男儿固然应该创大业、干大事,但如果都不能为自己的母亲分忧解难,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呢?
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中,成为中华儿女行孝敬亲的典范。如果说黄庭坚对母亲的爱还是一种基于亲情伦理的至亲之爱,那么他对黎民百姓的爱则是一种基于责任伦理的博大之爱。
宋熙宁元年(1068年),黄庭坚远赴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任县尉。次年,县里发生灾荒、灾情严重,加之河北发生强烈地震,难民纷纷跨省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亲自参与赈济和安置百姓。目睹灾情,他心急如焚,赋诗一首感叹百姓生活之艰辛,字里行间流露出巨大的同情。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从这首《流民叹》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黄庭坚那颗亲民为民的仁爱之心,感受到他那将灾民视作自己亲人的真挚情感。
黄庭坚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作”的品行操守。他任太和县(今安徽省太和县)知县不久,就亲笔书写了孟昶《戒石铭》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廉洁从政、敬民爱民的心志。宋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宋高宗将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全国各州县,敕令刻成石碑,警诫各级官吏心怀百姓、为民分忧。
“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这是苏轼对黄庭坚的赞誉。黄氏家族优良的家规家风,不仅培育出一位“诗书双绝”的文坛宗师,熏陶出一位世人景仰的大孝之子,也造就出一位廉洁公正的清官。
深受家规熏陶的黄庭坚同样十分注重教育子孙,传承家风。他晚年留下一篇《家戒》,总结一些家族兴衰的原因,谆谆告诫子孙“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和睦相处,齐心协力维护好家族的传承发展。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黄庭坚写的这句诗,或许是对他家风家教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