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沈阳纪检监察网!
清正家风 | ​胡铨: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

    "胡铨(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属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卒赠通议大夫,谥忠简。著有《澹庵集》等。

胡铨以自己的铮铮铁骨诠释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中贯穿始终的“忠”字,也为后人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忠义风范。"

他是连文天祥都敬佩、奉为学习楷模的人。乾隆为他重修陵墓,御笔题词“与日月争光”。2000年,江西省新闻媒体评选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他是其中之一,被誉为“脖子最硬的人”。

他便是南宋爱国名臣胡铨。

    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中部的值夏镇,古称芗城,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庐陵古镇。这里是胡铨的家乡。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胡铨出生于当地一个以耕读为本的家庭。胡氏一族自北宋初年在芗城开基立业,到南宋时期,家族基业逐渐振兴,子孙多以“忠义”自勉,人丁日盛,成为一方大族。
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除了家族内重要人物的引领,严明的家规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早在胡铨以前,胡氏一族就重秩序、兴文教,立下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
   “家规十条”有礼让、士习、官箴、表率等十条戒律,包含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内容,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忠孝节义的门风。
通读“家规十条”,一个“忠”字贯穿始终。
    在中国传统道德谱系中,“忠”乃为人处世、经商做官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家规十条”,条条都在劝导子孙后代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仕则忠。其中,“官箴”篇对“忠”进行了详细解释:“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谓孝。毋奔竟,毋瘰官,毋触望。庶几圣朝名臣,而余姓亦有厚幸焉。”意思是,为官要忠于职守、敬畏岗位,忠于朝廷、报效国家,忠于祖训、承继宗功祖德,不要追名逐利、锱铢必较,不要荒废官位、无所作为,不要患得患失、牢骚满腹。
    正是这种忠孝家风,培养出了一代爱国名臣胡铨。
    南宋政权偏居一隅,面临着强敌的威胁。在国家危亡之际,胡铨勇于任事,挺身而出。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考上进士,因父亲去世,居乡守制。此时,金兵南下渡过长江,吉州太守杨渊弃城而逃。胡铨当时只有26岁,乃一介书生,但他不畏强敌,募集几百名乡兵,誓死保卫吉安城,其忠国、爱民情怀赢得广泛赞誉。
    但真正让胡铨声名远播、青史留名的则是他“一书安邦”的壮举。1138年,时任枢密院编修的胡铨听说秦桧派人出使金国乞求议和屈辱称臣,立即写了一篇《戊午上高宗封事》呈给宋高宗。在奏章里,胡铨将家规中“忠”的意蕴阐明到了极致,“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要求杀掉王伦、孙近、秦桧等奸臣,并坚决声明   “义不与桧等共戴天”!一时朝野震惊,人心激奋。
    然而,这篇饱含爱国激情的“斩奸书”,最终却让胡铨开始了23年被贬谪流放的生涯。流放期间,他仍不改其志,数次上书“斩秦”,在严酷的环境里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体现着刚正义烈的风骨。
   “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这是胡铨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写的两句,折射出其一生不变的忠义之心,也因此使他赢得了生前身后名。抗金名将张浚曾说:“秦太师(秦桧)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
    为了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在去世前不久,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
    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
    青山无言,忠魂永在。自南宋以来,“家规十条”和胡铨家训一并被写入族谱,成为家族世代遵循的圭桌,塑造了忠孝、清白的好门风,也影响了整个庐陵地区的士风民尚。
    文天祥年少应县考时,到庐陵学宫,看到了“四忠图”——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和胡铨的画像,深深为他们的忠烈事迹所感染,发愿说,如果我死后没有像他们一样受到世人的敬仰、祭祀,我就不算大丈夫。
文天祥做到了,青史留名。胡铨也如他所愿,忠义精神融入了胡氏子孙的血脉,更直抵人心,激励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