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沈阳纪检监察网!
清正家风 |党家村:富时不俭贫时悔 见时不学用时悔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主要是党、贾两族居住于此。全村现存120多座四合院和保存完整的城堡、文星塔、哨楼、牌坊等建筑,青砖灰瓦,鳞次栉比,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

党家村的一大特色是,家家户户院落墙壁的青砖上、大门门额上都刻有祖先留给子孙的处世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不仅书法考究、雕工精美,更蕴含着深刻哲理,成为了党家村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

陕西韩城,古称“龙门”。

在它的东北方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这便是有着“民居瑰宝”美誉的党家村。

走进党家村,扑面而来的,是错落有致、精美绝伦的中国明清古民居,青砖灰瓦、鳞次栉比,瓦屋千宇、不染尘埃。但更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在每家院落墙壁的青砖上、走马门楼的门额上,都镌刻着富含哲理的家训。

这些家训,集书法、雕刻、建筑于一体,让整个村落都浸润在了传统文化和伦理教化的氛围之中。鲜明的建筑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交相辉映、珠联壁合。

家不仅仅是居住之地,还是育人之所。

党家村人把育人看得很重,他们在建造房子时,就把家训融入建筑营造之中,甚至连家训铭刻的位置也经过了精心设计:一般放在正房两侧山墙的延伸部位。这个位置,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长辈还是晚辈,进出之间或转身之际都能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间受到教化熏陶。

家训的字体也十分讲究,往往以楷书或者行楷为主,体现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凸显出家训对后人“守正”和“规矩”意识的教化,将传统道德与做人准则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志欲光前,惟以诗书为先务”。在党家村家训中,劝导子弟读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求后人多读书、读好书、明事理、有作为。

在党家村一些巷道的显著位置,有一些小房子样的空间:一米见方,上面有坡顶,四面用砖垒砌,正立面上有一个小洞,洞口上方写着两个字“惜字”。

耕读持家是党家村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耕”为获得衣食之源,“读”不仅是读书,还要习字。对初学者来说,在习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写错、写坏的情况。但这种有字之纸不能随便乱丢,更不能踩踏或扔进垃圾桶,而是要把它们收集到“惜字炉”里焚烧。这个细节不仅反映了党家村人严谨的学习态度,还反映了党家村人对文化的尊重。

德行天下、清正廉洁,是党家村家训所极力倡导的传统美德。

党氏、贾氏族人犹如两条溪流先后从不同方向流进党家村,汇聚成河。他们共同诚信经营,为后世积攒下淳厚的祖德和殷实的家业。“和为贵”“谦受益”“行事要谨慎,存心要公平”,这一条条做人的准则,教化了党家村人。由于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外出经商,他们都能做得风生水起。

党氏十六世祖党蒙在任清朝刑部主事时,刚正不阿,曾任钦差赴山东查办贪案,秉公执法,拒收贿赂,依律查处贪官污吏数十人,刚正名声震动京师,朝廷御赐“清廉正直”牌匾。

在党家村的墙上刻着这样一条家训:“国则思忠,家则思存,民则思信,为人之根本也。”党家村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深知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许多党家村人行善积德、利济乡邻的故事流传至今。

明代党家村人党孟辀,为人忠义。公元1555年,韩城遭灾,党孟当众把穷人向他借的200余石粮食的借据焚毁。他还曾拿出银钱300两周济无力交纳赋税的人,时人赞其为“党义翁”。

如今的党家村,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在凝固住一段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合着时代的节拍,充满着时代的朝气。先祖遗留下来的淳朴民风已经浸透在古民居的青砖灰瓦上,体现在今日党家村人的言行举止里。

穿行在历经沧桑的巷道上,沐浴在典雅浓郁的文化气息中,不禁感慨党家村何以能历经数百年却仍保存得如此完整?回望院舍墙上的那些家训,字迹斑斑驳驳,却似乎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选自《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