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1558—1639年)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 江区)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平生多才艺,绘 画空远清逸,名重当时,尤其用水墨画梅,乃是首 创。 一生著述等身,有 《陈眉公全集》《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岩栖幽事》《晚香堂小品》等著作传世。
《安得长者言》是陈继儒所撰的一部箴言体家训著作,录有格言122条。虽然片言只语,信马由缰,但作者的大彻大悟、聪睿之气和良苦用心却跃然纸上。
“大地生万物,唯人最为贵。人中有好人,又是人之瑞。好人行好事,好人怀好意。好人读好书,好人入好队。好人敬父母,真如敬天地.....”
这首《好人歌》通俗易懂而又内涵深刻,它时刻提醒着传唱此歌的儿童要在种种细节处育成高尚的人格,并告诉他们这种人格如何让人受益一生。这首歌谣的作者,便是明代著名文人陈继儒。
明代的松江,物阜民丰。秀美的山川与繁荣的经济塑造了松江一带独特的文化气象。一批才华卓著的文人倾心书画,他们以自觉的艺术追求,成就了吴中画坛的一时盛景,陈继儒即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陈继儒,号眉公,年幼好学,年少成名,21岁中秀才,29岁选择了隐居,寄情山水,以书画诗文自任。他画风空远清逸,潇洒自然,以画梅见长,名重当时,与沈周、文徽明、董其昌并称“吴派四大家”。他最擅清言小品,清新雅致,别有趣味,有《岩栖幽事》《晚香堂小品》等著作传世。
陈继儒生平最重品行清白,常以松、梅、竹自况。他虽是隐士,却没有因自己的安逸生活而忘却家国天下、民生疾苦。万历十五年(1587年),苏淞大涝,遍地泽国,陈继儒以一介隐士的身份上书当朝大学士王锡爵,倾诉灾区百姓的困苦,呼吁贩灾。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苏淞再涝,陈继儒又上书煮粥贩灾,每日供粥百余锅,四十余日方止,并作《救荒煮粥事宜》,为贩灾事项立下了规矩。他还关心税收制度的利弊,呼吁朝廷留心民情。对地方上造桥修路、兴办文教的事情,陈继儒也多有资助。在他轻逸可爱的小品文集中,更保留有《上王相公救荒书》《上徐中丞救荒书》《复陶太守救荒书》等切声呼告的文章,一片恤民之心为时人所赞叹。
隐士的自然心与儒者的责任感相互交织,形成了陈继儒独特的文化气质,这让他在任心修己的同时更重视以善劝人。除《好人歌》以外,清言小品《安得长者言》也是陈继儒用来劝喻世人、教育子孙的重要家训之作。《安得长者言》全文采取格言形式,共录有122条,主要包括行善积福、慎独去欲、修德向贤、宽恕待人等内容。
言及行善,陈继儒写道:“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劝人应常怀善心,一日不可忘却向善,他人的善言善行可以滋养自身的人格,而躬行善事方是最终的目的。
言及慎独去欲,他问道:“堂愈高则去头愈远,服愈华则去身愈外。然则为人乎?为己乎?”高大的厅堂与华贵的衣服令人疏远,这些外物并非修己的根本,人应当更关怀内心,求取内在的安宁。
关于家国,陈继儒说:“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为国效力,当忠于使命,一往无前,不能过多考虑自身的利害;但当提出建议的时候,则应设身处地,考虑周详,不可有事不关己之心。
关于向贤,陈继儒说:“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积铢累,自成富翁。”听取他人的劝告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将嘉言善语收存于心,便可塑造自身的美好德行。
《安得长者言》是一部有“世俗气”的家训,语言清新自然、晓畅易懂。它针对的是当时的世风,说的不少人的心头事,因此《安得长者言》不仅受用于陈氏一族,更在写成之后便流传开来,具备了广泛的教化意义。
苏淞名士,一代英杰。晚年的陈继儒写定《安得长者言》时,在序言中称,希望子孙日后在耕种之余,如果粗识文字,便取这部书来,听取几句前人的言语。然而这些片言只语,看似随笔写成,实际上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凝结。这些看似不同、却又实为一体的人生追求,与它们背后的价值观念在明代的松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时至今日,当我们品读这些劝训之言时,仍可感到竹梅在侧,清风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