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沈阳纪检监察网!
清正家风 | ​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用纯(1627一1698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

《治家格言》是朱柏庐编写的一本家训,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通篇500余字,采用了对仗和合辙押韵的形式,读来朗朗上口。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些朗朗上口的格言警句出自一篇诞生于300多年前的《治家格言》。

这部家训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尊为治家之经,清代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作者朱柏庐,把家族先辈的清节门风和自身处世做人的智慧凝结为短短的500字家训,流传至今。

500字家训家规,是朱氏家族数百年累世的总结。从迁居江苏昆山的第一代朱子荣开始,至明初四世朱吉,学习圣贤,谨言慎行,做人表里如一;再到永乐时期的朱泰安、朱永安兄弟,清修苦节,成为乡里仪表;再到七世朱文、八世朱希周,皆成进士;再到十一世朱集璜,他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因恩贡入国子监,学习刻苦,为人清介,平易近人,一生以教书为业,弟子数百人,学问品行为乡里所重。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率众弟子守昆山城抵御清军,城破自尽,弟子随他而死的有五十余人。

通贯十余代,朱氏家族成员个个清节冠时,积淀下一脉相承的优美门风。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谈人格风骨;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论自警自省;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讲家教之法……这些《治家格言》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言绝不是朱柏庐随兴而发,而是一贯的家风总结。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17岁的朱柏庐成为苏州府学生员。在父亲朱集璜遇难后,他潜心治学,一生以教书为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面对国破家亡,他敬仰晋人王袁在父亲墓前搭草庐而居、攀柏树悲号之义,自号柏庐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临终前,他叮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孝顺父母,尊宗敬族。父亲死难,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到处流浪,非常艰难。生活稍稍好转,就设置祭田和赡养族人的义田,修葺祖先的祠堂,和睦家人,亲密无间。

朱柏庐与人交往,严以律己,胸怀宽广。对官吏豪绅,以礼自持,不托私情。他尊敬朋友,即使意见相反,也不恼怒。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诫弟子,做学问要在做人上下功夫,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失,强调盖当以学问见己之过,不当以学问见人之过

朱柏庐甘守清贫,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学者空话连篇,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还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并曾亲自书写《孝经》,门人后来把它刻在石头上。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治家格言》中的这些警策之句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朱柏庐从儒学的日常践行中体悟得来。朱柏庐以孝、敬立身,一生自律甚严的同时,又友爱诸弟、体恤乡邻,德被一方,乡里争曲直,得用纯一言即解

500字朱子家规既是累世的总结,又是后世的轨范。朱氏十三世孙朱晟,年幼时风姿奇异,垂髫时就补为诸生,每天勤读,好义且注重信守诺言。另一朱氏后人朱注重敦厚风俗名教,不因年迈而废礼……朱氏后世无不谨守《治家格言》,正如祖上教导的那样,纯由日用伦常上下功夫

朱柏庐《治家格言》,辞藻朴实无华,但一经问世就被世人争相传抄,不仅用来课训童蒙,也用来惕厉自省。历代读书人大都格外重视《治家格言》,抄写、版刻不断。清代书法家金介眉甚至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先诵《治家格言》一遍,终生行持不辍。严可均《铁桥漫稿》称江淮以南皆悬之壁,称朱子家训,盖尊之若考亭焉考亭,指大儒朱熹。可见朱柏庐《治家格言》影响之大,地位之尊。300多年来,朱柏庐《治家格言》代代相传,泽被后人。(选自《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