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他曾写了不少教子诗词,教育子孙养成良好生活作风、努力读书,影响深远。陈廷敬曾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这是题写在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御书楼上的一副楹联,康熙御书。
对联褒扬的不是别人,正是清朝一代名相陈廷敬。
陈廷敬为官五十余载,担任过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刑、户、吏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字典》总编纂,更是康熙倚重的股肱大臣。康熙赞他是“极齐全的老大人”,对他的处事为官、人品道德和清廉品性给予极高评价。同朝大学士李光地说陈廷敬“慎守无过,后辈亦难及”。
陈廷敬有个别号叫“半饱居士”,是他的门人对他私下的称呼。“半饱”表明陈廷敬的俭朴本色和知足之心。在担任左都御史期间,陈廷敬曾向朝廷奏呈《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认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祗。欲教以廉,当先使俭”,提出通过朝廷立法,重新严格制定衣冠、舆马、器用之具的用度规范和婚丧之礼,使人心尚俭。
木有本,水有源。陈廷敬的廉洁品德,既是其本人砥砺自行的结果,也深受其祖辈良好家风的滋养。
明代中期,陈氏家族从二世祖陈林时以经营煤铁起家,历经积累,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族。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作支撑,陈氏家族开始供子弟读书以考取功名。明清两代,陈家一共出了9位进士,其中有6位翰林,大小官员38位。
创业容易守成难。中国古代一直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如何使丰厚的祖产家业不断发展壮大、优秀的品德代代相传,就成为陈家先人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家族发展的紧要关头,陈家家族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三世祖陈秀出场了。
陈秀生活于明弘治年间,善诗文,被推荐为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因为长年在外任职,陈秀担心儿子因缺乏管教而不努力学习,游手好闲,荒废了家业。于是,自西乡县写教子诗词寄给儿子,这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氏家训实际上就是三首诗、三首词,而贯穿这些诗词的核心就是一个“廉”字。“诗书勤讲读,财利少贪求”“清勤爷自守,孝友在儿为”“享浊富徇利亡身,怀私心违天害理”等,无不体现了廉洁修身、戒贪清慎的思想。
虽为小吏,但在从政过程中,陈秀清醒地认识到了贪欲的危害。他一再教导后人:“修职业要如清献,不贪财欲比元之。”也就是说,做事业要像宋代的铁面御史赵抃(谥清献)一样忠于职守,不贪财要像宋代的翰林学士王禹偁(字元之)那样拒绝贿赂。
“廉”字成为陈家后人做人为官必须遵守的戒律,对包括陈廷敬在内的陈氏子孙产生了极大影响。陈廷敬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
一代一代耕读传家,一代一代耳濡目染。陈廷敬进入仕途后,便得到了父母耳提面命的教育。康熙元年(1662年),陈廷敬回家探亲,父亲陈昌期询问了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保持廉洁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康熙四年(1665年),陈廷敬回京赴任,母亲张氏为他收拾行装,叮嘱他“慎毋爱官家一钱”。
父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表扬,母亲的话对陈廷敬来说是鞭策。自此,陈廷敬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每想到父母的教诲,往往会失声痛哭。到了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写诗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十分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他教导儿子陈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次子陈豫朋在关陇间做地方官达六七年之久,颇有政绩,清名远扬。他高兴地写诗勉励道:“敝裘赢马霜天路,赖汝清名到处传。”
在他执掌内阁期间,其弟陈廷弼官任广东粮驿巡道,被人参讦为贪黩。陈廷敬闻讯后,根本不考虑如何为其弟开脱,而是日夜惊恐、感慨万端,写诗告诫子孙: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
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
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这实际上是陈氏家规的提炼和升华,也是陈廷敬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陈廷敬之后,陈家的儿孙辈又有六人考中进士,虽然官职不够显赫,但在廉洁从政上无一犯错,保全了陈家“清贫耐得始求官”的名声。
今天皇城村的村民大都是陈廷敬家族的后代,仍保持着陈家做人和行事的做派——清勤、节俭、善学、友爱。五百年风雨沧桑,世事变迁,陈氏家训却一直流传下来,教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陈氏后人,其光芒至今仍闪耀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