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沈阳纪检监察网!
清正家风 | 许汝霖:维风厉行 宁俭勿奢
    许汝霖(1640-1720年)字时庵,号且然,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理户部。为官三十年,清正廉洁,政绩丰厚,告老还乡时康熙御书“清慎勤”匾额予以嘉奖。著有《河工集》《德星堂文集》等。

许汝霖在告老还乡途中,有感于当时社会人情不古、日用纷华、事多违礼,撰写了家规《德星堂家订》,以教育子孙后代宁俭毋奢,教化民众移风易俗。

2007年的一天,浙江海宁硖石北关桥附近出土了一块刻有“双龙戏珠”图案的石头,上面隐约可见“礼部尚书许”“康熙五十三年”等字样。经专家仔细考证,这块汉白玉质地的“康熙盘龙石碑”是清代礼部尚书许汝霖告老还乡后,民众为纪念其重修硖石北关桥而凿刻的。

许汝霖,浙江海宁人,6岁即有“七步之才”,16岁中秀才,之后又中举人、进士,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礼部尚书兼理户部。

他一生为官清廉,疾恶如仇。51岁任江南学政时,当地学官腐败严重,许汝霖严厉整饬,上书康熙力陈治理之策:颁布整顿士风训令,禁止学生吃喝送礼、伪造乡会文书等,严惩贪腐作弊者。一时间,两江考风大为好转。他视学江南三年,谢请托、拒钱物,上安下顺,廉明之声彻于南北。

许汝霖既是一尘不染的清官,也是为百姓除弊兴利的能吏。其为官所到之处,大刀阔斧,弊革绩显。河北子牙河泛滥成灾,康熙派他前往督修。以往治河材料、工程均为包揽,故“费浮而堤不固”。许汝霖一改旧习,每天不辞辛劳亲自督查,劳累过度致一只眼睛失明,仍不肯稍有懈怠。不到一月,河水归顺,“奏绩速而公币省”。康熙巡视后称赞说:“如此做去,尽可放心。”他回京时,当地百姓“夹道执香泣送”。

许汝霖任礼部尚书兼理户部时,力排众议,推动了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赋税减免,为百姓减轻了负担。康熙后来御书“清慎勤”匾额钦赐许汝霖,并称赞其“无小过”“可称完人”。

许汝霖年逾七十时离京返乡,伴随他的没有万贯家财,仅有载书的车子数辆。作为唐代名将许远第三十一世孙的许汝霖,深受先祖忠君爱国、清正勤廉精神的影响。为延续许氏家教门风,在告老返乡途中,他撰写了家规《德星堂家订》。

在《德星堂家订》序篇中,许汝霖提出“学贵治生,谊先敦本,维风厉行,宁俭毋奢”,这是他关于修身励志、持家治学的核心观点,认为世风浮华、世人贪图享受,要复归礼节、移风易俗。因此,他从宴会、着装、嫁娶、凶丧、安葬、祭祀等六个方面,为后代子孙定规矩立标准,始终传承着儒家孝、俭、廉的思想。

在《宴会篇》中,许汝霖提到“鱼、肉、鸡、鸭,随地而产者,方列于筵。燕窝、鱼翅之类,概从禁绝”“若客欲留寓,盘桓数日,午则二簋一汤,夜则三菜斤酒”,对宴会的规模、菜肴的选择、待客的规格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作为曾是礼部尚书的大官,持家不讲排场、如此节俭,实属难能可贵。

“旧衣楚楚,素履可钦;樸被萧萧,高风足式。”在《衣服篇》中,许汝霖批评当时喜新厌旧、奢侈华丽的服饰之风,提倡着装朴素,衣着得体。在海宁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许汝霖的真实故事。许汝霖早年家境贫困,进京赶考时仅带一把伞、一卷铺盖,金榜题名后仍然保存着这卷旧铺盖,不舍得扔掉,直至告老还乡还把铺盖运回家。海宁乡民深受感动,纷纷赞其清廉俭朴,把他的旧铺盖尊称为“许老爷的铺盖”,成为当地勤俭节约的代名词。

在《嫁娶篇》中,许汝霖提到“古垂六礼,文公家训,合而为三,可知事贵适宜,何烦缛节”“亲迎之顷,舟车鼓乐,仪从执事,一切从简,总勿徇时”……针砭婚丧嫁娶之事铺排浪费现象,提出了嫁娶应“适宜”“从简”的原则,对嫁娶礼仪中聘礼、迎亲、嫁妆等事无巨细予以晓示。

《德星堂家订》对子孙后代影响深远。许汝霖的儿子许惟模任顺天府丞,下属官吏馈赠“值数千金”的礼物,受到许惟模严厉训斥;七世孙许仁沐办育婴堂两所,悉心收养被弃婴儿;第十一代孙许伟平热心公益,被评为“最美海宁人”,并荣登“浙江好人榜”。

教子治家始于日常礼节。《德星堂家订》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对子孙的教导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礼仪规矩之中,以小见大,让家人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直到今天,其思想仍颇中肯綮,可资借鉴。(选自《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