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官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东阁大学士、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等,逝世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传世。
左宗棠在戎马空惚、政务繁忙之际,仍不忘教育子孙,至今流传下来的家书有157通,字里行间,充盈着浩然的天地正气与浓郁的家国情怀。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一个不朽的名字。
这位科场的失意者,却在乱世挺身而出,拯救危局,成为晚清中兴名臣,得美誉为“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但他的功勋并没有停留于此。暮年时候,新疆被外敌所占,而朝中有大臣抛出“放弃新疆、专务海防”主张,舆论汹汹,新疆眼看不保。左宗棠上奏朝廷,痛陈利害,力主西征、捍卫疆土,终获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大权。他多方筹措兵员、武备、军饷、粮运,指挥西征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败阿古柏悍匪;暮年更抬棺出征,亲率大军驱逐沙俄侵略者,收复全疆。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左宗棠题写的这短短24个字,既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整个左氏家族的家训。左宗棠在写给儿子孝威的家书中这样说:“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酝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并教育儿子“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一芥不取,一尘不染”。他告诫子孙要“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注重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得知长子孝威与一纨绔子弟结交,写信训斥他莫交“下流种子”,要洁身自好。
跟曾国藩谨慎小心性格迥异的是,左宗棠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得罪了不少人。走上仕途之后,对他的攻讦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政敌对左宗棠有过贪污受贿之类的指控。他的挚友、湘军重要将领胡林翼评价称:“公一钱不私于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皆信之。”《左宗棠传》的作者美国学者贝尔斯也说:“对他的指控中,唯独没有贪污公款这一条。左宗棠最强硬的对手,从来未能指责他从公款中攫取一个铜板据为己有。”
督师出关,西征新疆,左宗棠留下多年积攒的茶马使饷银,“以备陕甘不时之需”;经手西征军饷几千万两白银,“一芥不取,一尘不染”。他说:“不欲令吾目中见一饿毙之人,吾耳中闻一饿毙之事也。”行事以民为先,以廉自守。
晚清时局动荡不安,官场贪腐成风,但左宗棠始终努力营造自己治下的良好政治小生态。为树立良好官风,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在公事场合才穿官服。史载,有一年冬天,有位官员因公事到浙江谒见左宗棠,当时天气异常寒冷,左宗棠却仅穿一件布面皮袍会客。后留客人用饭,客人以为有盛宴招待,但桌上却只有几片白肉和一盆鸡汤。左宗棠爱读书写字,衣袖经常磨破,故曾请人专门制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以防频繁修补衣袖,门人为它取名“宫保袖”,有人还因此作《宫保袖歌》,在西北大营传唱一时。
左宗棠位高权重,却从未任用私亲,尽管不断有亲戚求他帮忙谋取一官半职,也都被他推辞掉,即使他的儿子与女婿也均未在其身边任职。他曾给老部下、继任陕甘总督杨昌濬写信,若他的亲戚乡邻“有逗留兰州请求收录者,概不宜用”。
不为子孙谋职,更不为子孙谋钱。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在写给子女的信中说:“我廉金不以肥家,有徐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有一次,去探望他的两个儿子返回湖南时,左宗棠也只发给他们回家路费,并叮嘱沿途官员严禁设宴招待。还有一次,四子左孝同从湖南来探望他,左宗棠对其日常生活制定严格规定,不准其出外应酬,并要求:“在督署住家,要照住家规模,不可沾染官场习气、少爷排场,一切简约为主。”
不举办寿宴,不大肆庆祝,就连夫人的丧事,左宗棠都要求一切从简。夫人病逝时,左宗棠在外为官,接到噩耗,他老泪纵横,但因战事繁忙,无法归家。青灯孤影下,他修书儿女要求简单安排丧事:“理所当用,稍多无碍;所不当用,即一文亦不可用……一切均从简省,断不可浪用,致失寒素之风,启汰侈之渐。”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左宗棠的勤俭清廉对后世子孙影响很大,更难得的是他带出了一支清廉的团队。他麾下的将领、官员均以清廉闻名于世:他的老部下、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死后,箧中只有几份奏折;西征军的主力嵩武军统领、山东巡抚张曜死后,“所得廉俸俱已散尽”;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将军金顺死后,“身后不名一钱”。
自强不息与洁身自好的融合,是左宗棠留下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润泽左氏家族和他的故乡。(选自《中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