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今年以来,沈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村(社区)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的“阳光三务”作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突破口,严肃整治公权力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等问题,应公开尽公开,做实做细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赢民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打通村民监督“最后一公里”。
让“微腐败”无处遁形
沈阳市纪委监委依托大数据赋能“阳光三务”公开新模式,建立“阳光三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权力清单化、用权可视化、监督便捷化。
康平县纪委监委联合软件设计公司自主设计研发了“康平三级三务公开+再监督系统”,获批软件著作权。制定了“阳光三务”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全方位推动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严查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背后腐败和作风问题。通过平台大数据比对,发现个别村存在财务公开数据偏少、公开内容缺项等“小微权力”腐败问题。经核查,9名村干部受到党纪处分,9名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力、2名乡镇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办公室主任因失职失责受到组织处理,另有多起典型案例被通报。目前,全县161个行政村、15个社区、15个乡镇街道、58个县直部门公开内容106大项、135小项、43712条,基本实现应公开尽公开,群众知晓率、满意度显著提升。
“我们坚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阳光三务’工作始终,把管钱、管物、管事的关键人员、重点岗位作为查处‘微腐败’的切入点,开展常态化监督,震慑效果逐步彰显。”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关学博说。近日,某镇一位离任村党总支书记主动到镇纪委,交代了其在任期间虚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套取补贴资金的违纪问题,上交违纪款17万元。
“钱来钱往”项项明白
市纪委监委把压实“阳光三务”工作责任与规范基层权力运行同步推进,建立受理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机制,维护和保障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把“阳光三务”与加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进情况监督检查、深入推进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将营商环境监督、“微腐败”整治等专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沈北新区纪委监委依托“阳光三务”平台,将村屯用人、办事、花钱的数据信息公示,切实管住“人事钱”。“村内各种项目建设过程中花多少钱、花在哪里,项项有计划、条条有记载、笔笔有踪迹、人人有签字,亮出‘明白账’,杜绝‘糊涂账’。”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新城子街道大洋河村以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方式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6月份首次分红,通过“阳光三务”平台公开,保证“钱来钱往”清楚、干净、明白。
“三务”走向规范、顺畅、高效轨道,既减少了干群之间误会和矛盾,更拉近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距离。2020年底,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大孤家子村试行推广农户自捆稻草离田工作,农户可获得每亩30元补贴,但由于申请补贴款过程时间较长,村民一直没收到这笔钱,因此不少村民质疑村干部贪占了补贴款。今年7月,村民补贴款入账,正值“辽宁阳光三务”平台投入使用,该村将172户18万元补贴款发放情况进行了公示,彻底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阳光三务”走进田间地头
为顺利推动全市“阳光三务”工作,沈阳市纪委监委围绕“阳光三务”平台操作抓好培训,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召开“阳光三务”视频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让“阳光三务”走进田间地头,打通村民监督“最后一公里”。
7月份,“辽宁阳光三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新民市纪委监委派专人负责“阳光三务”平台体系工作,对基层“三务”信息公示中存在的问题和反馈情况进行监督提醒,对“三务”录入进展缓慢的乡镇街道,以“晾晒单”形式进行督促推动。实行正风肃纪监督员每月包村走访工作机制,向村(居)民宣传推广“阳光三务”平台,帮助村(居)民登录查看所在村和社区的“三务”公开公示情况,并收集意见建议。此外,还协调组织、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对惠农资金项目落实情况等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