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系统施治,提升促改促治综合效能
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彻底铲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把握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基本规律,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注重发挥查办案件治本作用,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既“净其流”更“清其源”,把查办案件与推动改革、完善治理、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
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辽宁省纪委监委有效提高监督穿透力和办案效能。图为纪检监察干部运用大数据研判问题线索。朱春雪/摄
理顺“促”的机制,推动以案促改常态化制度化
秋意渐浓,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某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正是一番机械轰鸣、工人忙碌的火热景象。
如火如荼建设场面的背后,曾经历了一场“洗礼”——2024年12月12日,针对省纪委监委专案组在查办该校系列腐败案时发现的该项目违规招标投标问题,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第一时间向校党委下发《关于重启相关项目招投标程序的监察建议》,督促对原流程进行全面复盘,最终依法依规终止违规合同17份,清退原违规中标企业。同时,在彻查校领导干部“靠校吃校”等严重腐败行为基础上,深挖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制度因素和土壤环境,总结特点规律,研究成因对策,推动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查办案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推动制度完善和系统治理。2022年《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工作的实施细则》出台后,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实际迅速贯彻落实,以典型案件为引领,通过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以案促改通知书及提醒函,召开以案促改推进会等形式,切实压实案发地区(单位)主体责任、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责任。
能否压实“改”的责任、取得“改”的实效,关键在“促”的力度。抚顺市纪委监委坚持“一案一剖析、一案一整改”,构建“纪委统筹协调、案发单位主责落实、行业部门协同联动”责任闭环,形成整改落实链条;丹东凤城市纪委监委健全完善“一案五必须”工作模式,即每查结一起典型案件都要进行案件通报、问题剖析、警示教育、整改建制、回访疏导,确保以案促改工作落实落细……通过系统整合“促”的力量、有机衔接“促”的工作、持续完善“促”的机制,案发地区(单位)正从“被动改”向“主动治”稳步转变。
常态化跟踪问效,是确保整改成效持续巩固、实现常治长效的关键。辽阳市纪委监委编制以案促改工作成效评价表,对口联系监督检查部门和派驻(派出)机构开展案发地区(单位)以案促改工作“回头看”,围绕重视程度、问题整改、整改成效、及时回告、归档备案五方面量化打分,确保问题真整改、整改真问题。为进一步查找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大连市沙河口区纪委监委在某系统开展以案促改工作期间,成立专项督导组开展为期两周的驻点监督,深入查找制度漏洞和执行偏差,不仅精准发现整改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还顺藤摸瓜挖掘出一批新的问题线索,巩固拓展了以案促改成果。
深化类案分析,推动从个案查处向系统治理全面发力
“土地、矿产资源审批领域廉政风险突出”“存在利用职权徇私舞弊、优亲厚友的风险隐患”……为深化以案促改促治,2023年4月以来,驻省自然资源厅纪检监察组围绕“防范化解廉政风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通过组织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调查研究、深入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系统廉政风险的主要表现。
像这样围绕一批或一类案件进行总结剖析,正越来越成为推动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重要工作抓手。反腐败是系统性工程,也是持久性任务,单纯有案查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辽宁省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运用案件查办成果,通过查办案件“挖根子”“找病灶”,在对个案进行“解剖麻雀”式深度剖析基础上,强化类案共性分析,深入查找制度建设薄弱点、权力运行风险点、监督管理空白点,对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开展区域性系统促改、行业性专项促改,推动从个案查处向系统治理全面发力。
2024年4月,铁岭市昌图县纪委监委收到县林业稽查队移送的某村林地存在超范围采伐嫌疑的问题线索。这条看似寻常的线索,最终牵出了全县林业系统系列腐败案件。林业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有哪些特点?诱因是什么?暴露出体制机制存在的哪些深层次问题?……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昌图县纪委监委在深挖彻查的同时,对林业系统来了一次全面“体检”。
通过对同类案件的深入剖析,该系统存在的廉洁风险点逐渐浮出水面。“林业系统专业性强,一些干部自恃懂技术、有经验,长期游离于监督之外”“权力集中和监管缺失使得该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办案同志告诉记者,正是有赖于这份类案剖析报告将问题查深、把原因找准,才为后续整改提供了精准靶向。案件办结后,县监委第一时间向县林草局发出监察建议书,推动立行立改、全面排查。随着整改的深入,基层林草工作人员感受到明显变化:“现在工作流程更规范了,每个环节更细化了,我们干活心里也更踏实了。”
把类案分析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同类案件暴露出的问题,集中力量靶向施治,对系统性问题进行系统治理。大连市纪委监委针对政法、涉海、土地、金融、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积弊深、乱象多等突出问题,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系统施治地区、领域、行业政治生态深层次问题,推动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高质量交出线索处置、案件查处、追责问责、追赃挽损、以案促改“五张成绩单”,努力取得服务发展、推动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的综合效果。
借力科技赋能,推动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紧
今年5月20日,辽宁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服务平台“一次办、在线办”模块暨政务大模型应用启动仪式在沈阳举行。近年来,在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监督推动下,省国资委进一步完善辽宁国资国企在线监管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人力资源监管平台,通过平台主动捕捉和发现选人用人、招考评聘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实现实时在线监管,更好发挥预警纠治作用。
大数据技术不仅为监督装上“火眼金睛”,帮助主动、精准、迅速锁定具体问题,更为纠治行业性、系统性问题提供助力,以“预警一类”促进“治理一域”。省纪委监委聚焦重点任务靶向监督,分领域归集整合涵盖行权、资金、项目等要素的基础数据,指导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运用信息化手段破解监督难题,推动行业领域乱象和背后腐败问题一体纠治、整体规范。
“去年以来,沈阳市大力推进老旧小区集中改造工作。然而,项目实施过程中,招标投标领域出现的一些乱象,却使惠民成效打了折扣。”沈阳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市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195起招标投标领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围绕案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运用大数据手段强化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着力破解操控项目、违规评标、违规分包、吃拿卡要等问题。
建立“标王”大数据监督模型,揪出中标率畸高的可疑对象;针对“白手套”代理机构问题,建立“代理机构合规性审查问题”监督模型;建立“萝卜标问题”监督模型,对下载企业多、投标企业少情况进行预警;运用“评审专家身份合规性审查”监督模型,发现评审专家存在“失信”“违法犯罪”“未回避”等问题,推动主责部门将432名“问题专家”清理出库……市纪委监委对近年来查办的招标投标领域典型案件进行类案分析,总结9大类常用作案手段,根据作案特点建立标前、标中、标后各环节监督模型43个,比对规则53个,将监督检查模型和行业治理模型有机结合。与此同时,还以全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切口,探索尝试“AI管招投标”,将监督模型与AI技术相结合,有效防治人为因素“控标”,让招标投标在阳光下运行。截至目前,已有91个标段使用该模式挂网招标,涉及资金7.2亿元。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发展带来的监督数字化,正成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重要方法手段。“我们将持续增强以案促改促治实效,推动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